西周金文释读:“周公方鼎”铭文称号:周公方鼎,别名文王鼎,旧名鲁公鼎。时间:西周初年。出土:据(宋)赵明诚《金石录》纪录:“绍圣间宗室仲忽获此器以献。”著录:(宋)王黼《博古图》2•3,(宋)薛尚功《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贴》9•81,(宋)王俅《啸堂集古录》上7•2,(宋)赵明诚《金石录》,(清)阮元《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》4•6,(清)《西清古鉴》,刘昭瑞《宋代著录商周青铜器铭文笺证》196,《殷周金文集成》2268等。
形制纹饰:周公方鼎为扁足方鼎,形骸呈长方槽形,窄沿方唇,口沿上有一双立耳,平底,腹较深,腹面中央及四隅铸有沿路扉棱,鼎下四个扁足,作夔形,夔尾较长呈上卷。鼎口下饰夔纹,勾喙,头顶有向后伸出的冠,长身,尾端下卷,体下有较细长的横羽。腹面饰牛首纹,顶上为牛角,双眉粗而有勾,眼睛两侧有小耳,鼻间呈菱形。牛首两旁各有畸形的夔纹。夔纹中轴对称,两两相对地呈条带状差别于鼎的颈部。尺寸分量:通高27.95厘米、耳高7.22厘米、耳宽6.28厘米、深18.21厘米、口长19.15厘米、口宽13.50厘米、腹长19.78厘米、腹宽14.13厘米、容积2457毫升、重7800克。(以上数据见李学勤《论宋代著录的周公方鼎》,《三代闲雅筹商》2011年商务印书馆)储藏:清代阮元曾储藏,今不知方位,只须拓本传世。字数:方鼎铸铭文2行7字。“周公方鼎”铭文释文:“周公乍(作)文王尊彝。”
伸开剩余60%细心:周:铭笔墨形作“田”字方格中加四点形,宋代学者误读为"卤",如薛尚功云:“按卤字,许慎《说文》云'从西省,象盐形',即鲁字也。……鲁公者,周公也;文王者,周文王也。按《史记·鲁世家》云武王'遍封元勋同姓戚者,封周公旦于少昊之墟曲阜,是为鲁公。周公不就封,留佐武王。'今考其铭识文画,尚类于商,则知周公之时去商未远,故篆体未有变者。以是推之,则此为周公作祭文王之器无疑。”因此,那时著录齐称此鼎为“鲁公鼎”。清《西清古鉴》合计,鲁公指伯禽,"至谓鲁公为周公,然周公留佐周,未曾就封……此鲁公应为伯禽。古者诸侯不得祖皇帝,而鲁独用皇帝礼乐,故鲁公得祭文王也。"。阮元《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》也把铭文首字释作“卤”,读作“鲁”,合计此鼎为伯禽之器。“东方滨海地多㡿卤,故以为名,字与鲁通。《路史•国名纪》'鲁,卤也。曲阜少昊之墟。此鲁公伯禽之器。'”铭文中,“周”字不从“口”,与“德方鼎”(《殷周金文集成》2661)铭文“王在成周”中的“周”字疏通。故铭文首字为“周”字无疑。
公:甲骨文金文的“公”字,一般从“八”从“口”。此铭文中“公”字上头两笔呈竖直形,与“禽簋”(《殷周金文集成》4041)铭文“周公谋禽祝”中的“公”字上头两笔相类。
周公:“周”为采邑名,“公”为爵称。郑玄《诗谱》云:“文王撤职,作邑于丰,乃分岐邦周、召之地为周公旦、召公奭之采地。”首位周公为姬旦,乃周文王姬昌第四子、周武王姬发之弟。文:字形里面作简便U形,同大渊博商末周初金文的“文”字疏通,如“四祀邲其卣”(《殷周金文集成》5413)、“小子䍙簋”(《殷周金文集成》4138)、“保卣”(《殷周金文集成》5415等。
文王:指周文王姬昌。周公旦身为文王之子黑丝 色情,在其采邑周地制作祭器祭祀文王,是应有之事。
发布于:湖北省